少年乘風起,鵬程萬里新。北京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2025屆畢業(yè)生即將開啟人生新征程。從懷揣夢想踏入工研院,到如今滿載學識整裝待發(fā),他們用奮斗書寫青春答卷,其中,李京棟、宮雨昕、萬福程、劉向陽榮獲“北京地區(qū)高等學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榮譽稱號,下面是他們的成長故事。
李京棟
李京棟,男,中共預備黨員,北京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儀器科學與技術專業(yè)2021級博士研究生,師從楊荃、王曉晨研究員,從事軋鋼生產(chǎn)精準化、數(shù)字化、智能化技術研發(fā)與工業(yè)應用研究。曾獲博士生國家獎學金、工研院博士生獎學金、優(yōu)秀三好研究生、學院學術之星等榮譽稱號。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于Expert. Syst. Appl.,Inform. Sciences.,ISA. T.等中國科學院TOP期刊,累計發(fā)表SCI期刊論文8篇;授權發(fā)明專利10項,登記計算機軟件著作權9項。
入學以來,他始終聚焦鋼鐵智能制造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先后帶隊開展或完成多項校企合作科研攻關項目,包括梅鋼1420冷連軋機來料質量判定與預控、太重寬厚板矯直機數(shù)字孿生、首鋼熱鍍鋅核心工藝段數(shù)字孿生、建龍熱軋無縫鋼管閉環(huán)軋制等項目,年均200天以上深入企業(yè)一線開展科技服務,持續(xù)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助力打造新時代的鋼鐵智能制造新質生產(chǎn)力。
畢業(yè)寄語
畢業(yè)是一個階段的結束,更是新征程的起點。站在人生的重要轉折處,愿我們始終秉承北科大“求實鼎新”的校訓精神,帶著這段歲月給予我們的積淀與成長,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畢業(yè)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愿你我都能心中有光、腳下有路,在各自的崗位上繼續(xù)書寫屬于自己的責任與擔當。不論身在何方,北科的精神,將始終是我們共同的底色與方向。
宮雨昕
宮雨昕,女,中共黨員,北京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yè)2022級碩士研究生,師從張勇軍研究員。曾任自動化機械黨支部委員、控制梯隊梯隊長,帶領集體曾獲“優(yōu)秀學生黨支部”、“研究生優(yōu)秀集體”榮譽稱號。在校期間積極參與科研學術活動,累計發(fā)表EI期刊論文1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1篇;獲挑戰(zhàn)杯“一帶一路”全國銅獎、“大創(chuàng)賽”北京賽區(qū)主賽道銀獎等多個獎項;獲校級優(yōu)秀三好研究生、優(yōu)秀研究生干部、金恒科技獎勵金等多項榮譽。
三年間,她始終深耕熱軋無縫鋼管能耗建模的研究,逐步掌握了多種機器學習模型的融合方法,深入研究了如何在不同工序間遷移知識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科研之外,她也積極參與各類活動,在導師的帶領下,前往香港的多所知名高校進行交流訪學;定期走出實驗室,參與到羽毛球、乒乓球比賽中。她通過多種方式不斷進行自我調節(jié),讓自己在科研和生活中始終保持清醒與耐心。
畢業(yè)寄語
在北科大的熔爐里,我們不僅鍛造了解析復雜系統(tǒng)、優(yōu)化控制邏輯的“硬核”本領,更在黨支部、班級的淬煉中,領悟了責任擔當、協(xié)作共進、永不言棄的“軟實力”真諦。這雙重的饋贈,是我們啟航最堅實的底艙。
愿即將踏上新征程的每一位伙伴:
以“控制系統(tǒng)”之眼,洞察萬象關聯(lián)。
以“反饋調節(jié)”之智,驅動持續(xù)進化。
以“協(xié)同控制”之道,匯聚磅礴合力。
萬福程
萬福程,男,中共預備黨員,北京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材料工程專業(yè)2022級碩士研究生,師從路新研究員。曾獲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學院學術之星、校級優(yōu)秀三好研究生、標兵宿舍長等多項榮譽獎勵。2024年作為工研院研究生代表赴港進行短期訪學交流。在讀期間,以主要成員參與發(fā)表SCI、EI期刊論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fā)表SCI一區(qū)TOP期刊論文1篇(Constr. Build. Mater., IF 7.4),EI期刊論文1篇,以學生第一發(fā)明人身份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2項。
初入科研之門,面對陌生的實驗環(huán)境、復雜的實驗設計,他曾感到迷茫彷徨。值得慶幸的是,這條布滿荊棘的求知路上始終有引路明燈——導師在組會上的指導,師兄師姐在實驗室里的教學,都成為他攻克難關的密鑰。而在海洋防生物污損鈦材料等領域的研究探索中,也讓他逐步領悟:科研人的成長恰如合金淬火,歷經(jīng)文獻深讀的熔煉、實驗失敗的鍛打,才能最終磨礪出鋒芒。
畢業(yè)寄語
三年光陰匆匆而過,心中滿是感激與不舍。由衷感謝北京科技大學及工程技術研究院為我提供的廣闊發(fā)展平臺。感謝路新老師的悉心教誨,感謝師兄師姐及同門們的陪伴與鼓勵,也感謝那個始終堅持、不言放棄的自己。愿未來的我們,都能在熱愛的領域中堅定前行,心懷理想、腳踏實地,在時代的舞臺上書寫屬于自己的光輝篇章。
劉向陽
劉向陽,男,北京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材料工程專業(yè)2022級碩士研究生,師從路新研究員。曾獲北京科技大學一等獎學金、校級優(yōu)秀共青團員、“志愿服務西部獎”等多項榮譽,所在宿舍獲得“北京科技大學標兵宿舍”、“北京科技大學文明宿舍”等榮譽稱號。碩士期間積極參與課題組重點項目研發(fā),共申請2項專利,其中1項已授權。在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等SCI期刊發(fā)表論文3篇,其中以學生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表1篇。
從初入實驗室的懵懂,到如今能夠獨立開展課題研究,三年的研究生生涯讓他收獲了成長與蛻變。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他扎根粉末冶金鈦合金股骨柄低成本制備研究、鈦基合金粉末冶金修復技術研究以及粉末冶金高強鈦合金組織性能調控等多個領域,在醫(yī)用鈦合金及高強鈦合金方向積累了扎實的科研經(jīng)驗。他始終秉持著“求實鼎新”的精神,不斷探索,在一次次失敗與成功中磨礪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畢業(yè)寄語
三年的時間,如同翻閱一本書般迅速流逝,轉眼間,我們即將告別這段美好的校園生活。愿每一位同學都能夠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每一分每一秒,不忘初心、堅守自己最初的夢想和信念,勇敢地做出那些能夠不讓自己后悔的決定。面對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和挑戰(zhàn),我們要有勇氣去攀登,去克服,因為當我們站在成功的巔峰回望過去時,那些曾經(jīng)的艱難險阻都將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中最壯麗的風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畢業(yè)之際,希望你們勇赴科技攻關最前沿,深耕生產(chǎn)實踐第一線,在知行合一中錘煉專業(yè)本領,于實干擔當中書寫青春華章,成長為聽黨話、跟黨走、有理想、有本領、具有為國奉獻鋼筋鐵骨的高素質人才。愿你們以夢為馬,在強國征程中綻放璀璨光彩!